家長為何容易輸給手機

[日期:2025-06-18] 作者:德育處1 132 次瀏覽 [字體: ]

“孩子總是躲在房間里反鎖門玩手機,真是快要氣死了!”“手機成了惡魔,使孩子喪失斗志,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薄昂⒆映撩允謾C游戲,幾乎不跟我們說話,怎么辦?”……每逢討論家庭教育,總有家長提出類似的問題,近期甚至有某大學教授建議“國家應盡快立法禁止16歲以下孩子使用智能手機”。看來對孩子用手機玩網絡游戲,成年人仍然普遍存在認知有誤、監(jiān)管無法、反向用力的誤區(qū),和手機“搶”孩子時難免總是輸,亟待正本固元。

認知有誤。很少有家長提到孩子玩網絡游戲不皺眉頭的,與“超過九成學生認為網絡游戲使業(yè)余時間更愉快,近七成認為網絡游戲帶來幸福生活的能量”的調查結果形成強烈反差。家長對網絡游戲的負面感受,根源之一在于對兒童的游戲權缺乏認知。

中國兒童中心幾年前的一項調查顯示,75%的家長沒有聽說過“兒童權利”。盡管我國早在1990年就簽署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但公眾對兒童的生存權、受保護權、發(fā)展權和參與權等基本權利的知曉率仍舊很低。很多高度關注甚至只關注學習成績的中小學生家長,可能沒有想過“兒童享有休閑、娛樂和玩耍的權利”,不知道游戲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是童年的一種很重要、很有價值的活動。

這一代中小學生被稱為網絡原住民,手機和網絡對他們而言,關乎娛樂,關乎學習,關乎群體歸屬感,甚至關乎生存方式。父母如果還抱著網絡游戲必然令孩子玩物喪志的陳見,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認識網絡游戲的正面價值,后面的監(jiān)管和引導已然先輸一著了。

監(jiān)管無法。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本次調查顯示,“父母對孩子玩游戲的主要管理措施以限制、監(jiān)督為主,而且重點是限制時間和花費。能告訴孩子網絡游戲信息、一起與孩子玩網絡游戲的比例僅有一成多”。而種種限于外在的限制、監(jiān)督之前,大多數家長給出電子產品時往往沒有落實最重要的“立約”和“賦權”環(huán)節(jié)。

立約,就是第一次給孩子手機時跟孩子約定手機的所有權是父母的、孩子只有使用權,以后一旦使用不當,父母有權收回。有了這條約定,孩子在被限制、監(jiān)督的時候就不會那么不舒服。有的父母一時興起或者從小就用手機當電子保姆,任由孩子沉浸其中,等孩子成績不佳或者面臨考試時就開始限制甚至沒收。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一大根肉骨頭扔給狗狗,人家啃得津津有味的時候你突然想拿走,招致的反抗可想而知。

賦權,就是和孩子一起坐下來商量有關手機使用的家庭公約(尤其要在12歲之前),在玩的內容、時間和費用上聽聽孩子的意見,讓孩子自己制訂違約受罰條款,共同討論出一個親子雙方都可以執(zhí)行的規(guī)則。以后遇到分歧時,不用強迫孩子服從大人,而是大家都服從規(guī)則。

另一方面,調查還顯示,盡管“父母對孩子的規(guī)定、監(jiān)督、限制遠遠高于對孩子的支持,但學習好的學生在玩網絡游戲方面能獲得更多的支持”。這不就是孩子們最討厭的“雙標狗”嗎?對人不對事,玩游戲本來是所有孩子的權利,變成了某些孩子的福利,讓成績不好的孩子玩的時候也不理直氣壯,一旦逮到機會玩自然不愿放手。

反向用力。孩子被手機游戲捆綁當然令人苦惱,偷用父母賬戶、巨款打賞女主播等新聞更是讓人揪心,于是家長們想方設法把孩子從手機游戲中“拉”出來,卻少有成效,因為用一己之力和一個行業(yè)“搶”孩子的注意力,家長注定會輸。正確的用力方向應該是“擠”——用運動、閱讀、家務等豐富、真實、有趣的生活內容把虛擬的游戲空間從孩子的生活中“擠”出去。

哪些孩子容易沉迷手機游戲?調查顯示是忽視型、專制型教養(yǎng)模式下成長的孩子。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越冷漠、控制越嚴,越易導致孩子沉迷網絡?,F實生活中,不容易沉迷游戲的,是那些除了手機帶來的快樂還能在學習、運動、閱讀、交友、才藝等活動中找到快樂的孩子,是把玩游戲當作愉悅感“之一”而不是“唯一”的孩子。

孩子喜歡玩網絡游戲,還因為其中有整個游戲行業(yè)針對人性設計的快樂體驗、冒險體驗、恐懼體驗、審美體驗成就體驗,能滿足孩子在現實中難以實現的價值需求。如果孩子在真實的生活中就有這些體驗,也就不那么容易陷入游戲的“陷阱”。

正本固元。孩子身心健康之本,是父母相敬相愛、情緒氛圍平和、親子關系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孩子全面發(fā)展之元,是天性被接納、權利被尊重、需求被看見、努力被鼓勵,行為被約束。家庭教育要正本固元,鞏固根本,培養(yǎng)元神,家庭這個生命體才能健而有力,家庭功能才能健全平穩(wěn)。就像本次調查數據顯示的,父母與孩子的親密度越高,越關愛孩子,孩子越不會沉迷于網絡游戲。

總之,智能手機不是萬惡之源,網絡游戲不是洪水猛獸,家長要教孩子對手機游戲拿得起放得下,最難的不是定規(guī)則而是以身作則。家庭教育是不教而教、不學而學的教育,孩子是24小時不關機、360度無死角的“雷達”,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上。跟手機“搶”孩子,請從孩子嬰兒時期就不讓他吸“電子二手煙”開始,從陪伴孩子閱讀、運動、暢游自然開始,從不因孩子的成績對游戲“污名化”開始……當孩子玩手機游戲時既有強勁的油門(動力),又有靈敏的剎車(自控力)時,你就贏了。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