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春覓春韻 “研”途皆風景——記跨學科外出實踐活動如期開展
[日期:2025-04-14] | 作者:課程與教學處 216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2025年4月12日,成都市雙流區(qū)立格實驗學校八年級全體學生開展跨學科實踐外出研學活動,本次研學活動分為三個研學地:武侯祠、都江堰和街子古鎮(zhèn)。當天早上,對研學活動期盼已久的孩子們早早來到上車地點,于7點40分準時上車出發(fā),分別前往三個目的地。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這次的體驗和收獲吧!
“走進武侯祠”——花褪雨,絮沾泥,香紅漸漸稀。在龍姿君主任,跨學科課題組劉巧老師、游月月老師、各班帶隊老師和指導老師的帶領下,2、4、7、10、15班的孩子們于8:50到達武侯祠。在蒙蒙細雨中,孩子們帶上研學“裝備”有序下車來到武侯祠門口拍班級合照留影,隨后,指導老師和帶隊老師剛講完研學注意事項,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拿著老師分發(fā)的門票進入武侯祠開展活啦!成都作為蜀國都城,三國歷史文化厚重,孩子們結合語文、歷史和生物等學科特點開展了“走進武侯祠”外出綜合實踐活動。語文課題研究兼具文學和歷史韻味,比如楹聯(lián)的知識研究和典故等、詩歌和散文的創(chuàng)作。歷史課題研究三國名人及武侯祠歷史文化探究、博物館文物保護、武侯祠旅游價值等。生物課題主要研究武侯祠的古樹、生態(tài)環(huán)境等。
“走進都江堰”——天府好水潤天府,千年水脈續(xù)華章。在本成軍主任,跨學科課題組劉晉希老師、晉云萍老師、羅中華老師、魏來老師、各班帶隊老師和指導老師的帶領下,1、5、11、12、14、18班的孩子們開始了沉浸式了解、感受都江堰治水文化和智慧的研學活動。此次活動以“水利工程設計原理”為核心,通過實地考察、數(shù)據(jù)分析、問題研討等形式,引導學生從工程結構、科學原理、生態(tài)價值等維度深度解碼古人治水智慧。在課題組的精心安排和師生的充分準備下,學生們帶著“都江堰為何能自動調水排沙?”“如果遭遇特大洪水,古人方案如何應對?”等問題對都江堰水利工程進行了實地考察;在魚嘴分水堤處,學生分組記錄內外江水量數(shù)據(jù),結合地形圖分析“四六分水”的動態(tài)調節(jié)機制;飛沙堰旁,眾人通過模擬實驗觀察河道彎道環(huán)流如何利用離心力排沙;寶瓶口前,巖層樣本與山體剖面的觀察讓“熱脹冷縮劈山開堰”的傳說與科學原理激烈碰撞。同學們紛紛感嘆:“歷史書上的‘分流導流’四個字背后,竟是地形、水勢、材料甚至氣候的綜合運算!”通過實地考察與導游講解,打破歷史與物理的學科壁壘,同學們對竹籠、榪槎等傳統(tǒng)治水工具與智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同學感嘆道:“李冰沒有鋼筋水泥,卻用‘順勢而為’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千年不毀的工程,這提醒我們:創(chuàng)新未必是顛覆,也可以是人與自然的精準對話?!?/span>
“走進街子古鎮(zhèn)”——早安,街子,我們來啦!在陳國華主任、跨學科課題組曾思敏老師、劉聰老師、龍怡宇老師、施敏老師、各班帶隊老師和指導老師的帶領下,3、6、8、9、13、16、17、19班的孩子們打著傘,漫步在古鎮(zhèn)的青石板路,集合在悠久歷史的瑞龍橋頭,留下美美的班級合影。街子古鎮(zhèn)有“川西水鄉(xiāng)”之名,“青城后花園”之稱,街子鎮(zhèn)建制已有1000余年歷史,五代時稱“橫渠鎮(zhèn)”“四界鎮(zhèn)”“永康縣”。古街區(qū)現(xiàn)存以江城街為中心的六條街,古建筑6.8萬平方米。街道兩旁房屋以清代中、晚期建筑為主,尚有明代水井等。街子古戲臺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標志性場所,建筑采用頗為壯觀的九脊頂歇山式屋面,浮雕石壁,吊腳樓柱,展示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建筑文化和源遠流長的民間文化根基。孩子們在歷史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分別對瑞龍橋的歷史淵源、文學、繪畫、雕刻進行了調查、探究。來街子古鎮(zhèn)的游客絡繹不絕,在道法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通過問卷調查和采訪的方式從古鎮(zhèn)商鋪經(jīng)營者收入和游客的評價這兩方面,對古鎮(zhèn)旅游旺季和淡季進行了詳細的比較。走在街子古鎮(zhèn),隨處可見孩子們認真開展活動的身影。
此外,為了保證活動順利開展、確保師生外出安全,學校于4月8日舉行了外出研學行前培訓會,羅曉章校長、本主任、跨學科課題組全體老師、各班指導老師、帶隊老師、拍攝老師參加了會議。
跨學科外出綜合實踐活動是立格實驗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以班級為單位在校外開展的探究性學習課程。本次全員實地考察前師生均通過選題指導課、行前答辯課做了充分準備,擬定好小組研究方案。根據(jù)課題研究需要,實地考察中同學們按照本組的行前方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調查、采訪和體驗等。同學們不僅通過前期準備深入了解研學地的情況,而且在現(xiàn)場分工明確,大膽與游客交流,進行采訪調查,認真記錄細致分析,為課題研究積累的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充分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撰稿:劉巧、晉云萍、龍怡宇、曾思敏 審稿:龍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