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舊課標之變,共探有效課堂之路

[日期:2023-05-01] 作者:語文組 次瀏覽 [字體: ]

立足新舊課標之變,共探有效課堂之路

暮春四月,草長鶯飛,在這繁花似錦、萬象更新的季節(jié)里,四川省教育學會2023年教育學術研討會暨成都立格實驗學校第二十屆學術年會于2023427日盛大召開。趁此之際,來自四方的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匯聚一堂,齊觀摩,共探討,歡赴一場教育的盛宴。

本次研討會由兩個環(huán)節(jié)組成。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由兩名一線教師圍繞統(tǒng)編版教材9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詩歌《行路難》依次進行獻課。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則為專家現(xiàn)場點評。

首先,來自成都立格實驗學校的余春燕老師圍繞《行路難》,設計了一堂單篇教學課。課堂伊始,余老師帶領學生回顧了已學過的詩人李白的四篇詩作,從詩歌情感表達的不同引入了本課教學。接著,余老師抓住詩眼“難”,為學生提供了精讀詩歌的具體方法。她以吟讀為起點,指導學生從停頓、抑揚、重音等角度通過自由朗讀、合作誦讀等方式讀出詩人心境的變化。在學生進入詩歌情境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和藝術手法來品讀詩人李白深層豐厚的情感。

基于余老師的單篇教學,來自金蘋果錦城第一中學的朱莉老師貫徹了余老師為學生搭建的精讀詩歌的學習支架,以“1”+“X”的方式,以《行路難》為教讀指導,組合了課內(nèi)外的其他三首詩作進行群詩教學。朱老師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以“為什么編者要在九年級選編這篇課文?”這一問題巧妙地引出課題——《沿詩中之“路”,吟“難”·品“難”》。課堂主體則由兩個活動有序銜接。學生在活動一——“為這首詩著冷暖色”中,感受了本詩色彩鮮明的意象,體會了李白來路之“難”,但他得以掙脫,走向了自由的超脫心境。接下來,朱老師推出第二個活動——“沿‘路’溯游從之,在時空的長路上有人與李白的‘難’呼應嗎?”學生緊扣“舟”這一核心意象,分析品味了柳宗元、劉禹錫、蘇軾、李白是如何借詩抒寫自身走過的人生之難,樹立的人生之格。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朱莉老師格外注重調(diào)動學生已學詩文,并在學生知識空白區(qū)給予合理豐富的文化背景輸入。

兩位老師各具特色的詩歌教學課堂相互映襯、相得益彰,為單篇古詩教學和群詩教學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教學范式。

研討會最后,成都市教科院中學語文教研員、四川省中語會副理事長王秉蓉老師立足新舊課標變化的教育浪潮,就兩位老師的授課進行點評。王秉蓉老師指出,語文教育工作者要實現(xiàn)有效課堂,需要密切關注幾個方面。第一,只有語文教師自身具備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讓學生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自然浸潤。第二,要營造合適的學習情境,關注文本的三大層次,即文本內(nèi)的聯(lián)系、文本和作者的聯(lián)系、讀者和文本的聯(lián)系。第三,關注課堂活動過程,重視多樣化的教學評價。此外,王秉蓉老師還鼓勵大家要不斷保持閱讀,廣為涉獵,賦能自身。

星海橫流,歲月成碑。今天的這場語文教學盛宴將引領諸君細細咀嚼品味,思考提升,內(nèi)化成教育前行的動力。即使我們腳下的土壤不同,但我們頭上是同一片天空,讓我們攜起手來,一起努力,做一個幸福的教育者。

撰稿人:張露

審稿人:付兵